第264章 简雍上京记_剧透历史:从三国开始
笔趣阁 > 剧透历史:从三国开始 > 第264章 简雍上京记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264章 简雍上京记

  剧透历史:从三国开始蜀汉篇第264章简雍上京记雍凉的大地上春色还未彻底来到,但春风已经先吹拂到了简雍的脸上。

  骑在马上的简雍腰胯随着大马前进而有节奏的摇摆,丝毫不影响拿在手中的小本子上写写画画。

  雍凉广袤,来此之后别的不说,骑术那是真的日日都有精进。

  并不出简雍的意料,长安克复的消息很快就从前线传回,并通过简雍镇守的上邽散播到了雍凉大地上。

  于是顺理成章的,诸多三秦旧人便迫不及待的踏上了返乡的路途。

  这些因为兵乱迫不得已背井离乡谋求生路的人,如今在听闻又一位刘姓宗室还定三秦之后,不需要什么慷慨激昂的号召,返乡就成了一个再顺理成章不过的一个选择。

  对这些日日面朝黄土的人来说,他们并不懂什么天下大势诸侯争霸,他们只是记得这片土地上数百年前的历史。

  刘皇叔既然还定三秦,那这乱世应当是要结束了吧?

  既如此,如今开春正适合返乡,路上若是走的快一点,说不得还能将荒田翻翻土种一季麦子。

  而且出来了一年多,屋子应当也要修缮了,村头的水渠也应该找两个小伙子好好掏一掏了,稍微一算便发现有得是要忙的事情。

  故而从上邽经过的百姓皆脚步匆匆。

  这种情况下简雍也完全不需要犹豫,将上邽的镇守暂时交予庞德,随即便迫不及待也骑上马朝长安进发。

  开春的景色正好,简雍刚好也骑在马上将出陇山的见闻细细记录一下。

  毕竟一想到后世雍凉的荒凉景色,简雍就觉得眼前的一草一木都值得细细描述一番,好让后世的后辈知晓:

  雍凉并不贫瘠,这里也称得上水草丰茂啊。

  不过眼前的景色还是让简雍略有唏嘘:

  一岁前风雪入雍凉,誓助主公定关中。

  看今日开春出陇道,三秦还定如旧时。

  不过这么一回顾,简雍才忽然想起来:

  马孟起呢?

  前线的战报是一直有往上邽送的,因此简雍对主公如何还定三秦也是知道的很清楚的。

  马孟起街亭破张郃,协同子龙夺陈仓,并随后领军逼退张郃使其不得援关中。

  这些都被清楚无误的写在战报里,但后面破长安怎么对马孟起只字未提?

  简雍心中好奇,但也只能暂且按在心里,毕竟他此去长安并不着急,完全可以优哉游哉的逛过去,只当是踏青。

  马孟起在何处,到了长安后应该自会知晓。

  上邽往西是临渭,从此处过时,简雍见到临渭县北起了一片新的坟冢。

  其中安葬的应当是此战阵亡的健儿们。

  不过略显新奇的是,坟冢前端的道路旁是一个小小的祠堂,上书靖安二字,门上还刻有一副对联,单观笔迹便知道是孔明的手笔。

  左联赞颂健儿勇烈传千古,右联祈福英灵安宁祭祀不绝。

  祠堂内陈设也相当简单,一尘不染的祭台,三两安静燃烧的香烛,以及一面无字的虞主。

  靖安祠离道路很近,因此有不少百姓也选择在此歇脚,甚至简雍还看到有百姓自发放了简单的贡品。

  一张干净的饼子,半捧种子,甚至还有一截洗干净可以充饥的草根,这便是百姓能拿出来的不多的东西。

  但简雍知晓其背后意义要更大:祠庙皆有规格限制,民间不可立。

  皇家有太庙,诸侯王公有宗庙,世家大族有家庙,黔首只能路祭。

  如今这靖安祠的虞主虽然无字,但应当只是设立时比较匆忙,等长安安定后必然也还会调派人手过来完善此祠。

  点察名册,刻录名字,春秋永祭,与汉同飨。

  简雍想象得到,这般举动必然会招至公卿世家不满。

  但……谁在意呢?

  简雍轻笑,他也看过光幕,也知晓后世那武侯祠香火有多盛,更能清楚看到后世那名为博物馆的建筑对其历史清楚的记载。

  而自始至终始终如一的还有那对百姓的重视。

  无民不成国,无卒不成军,这是如今玄德公和几位军师再清楚不过的认知。

  公卿世家不满这祠堂的逾制又如何?玄德公还定三秦又不是借助彼辈之力。

  于是简雍的心情变得更加轻松愉快,不仅认真祭拜了一番,还认认真真将这靖安祠的模样记到了本子里。

  诸般事了之后,转身离开前简雍还听到了两老者对话:

  “老张不祭奠一下你大儿子?”

  “能成吗?大郎乃是死于去年,而且是被征入了曹军……”

  “嗨,我去后面墓园祭拜过了,里头安葬的也有曹军,玄德公不会计较这个。”

  “那……我拜拜?”

  “快点儿的。”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o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o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